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修订对检测行业影响深远。新规范在采样、分析、质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企业需重点关注技术要求的调整及实施细节。
一、采样方法优化
1. 采样点位布设
新规范采用网格化布点与判断布点相结合的方式。网格大小根据监测区域面积调整为100m×100m至1000m×1000m不等。判断布点需考虑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保采样点代表性。
2. 采样深度调整
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由原规范的0-20cm调整为0-30cm,深层土壤采样增加60-80cm、80-100cm两个层次。特殊用地需根据污染物迁移特征确定采样深度。
3. 样品采集量
单个土壤样品采集量由原规范的1kg增加至2kg,确保样品具有充分代表性。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使用专用采样器,单独采集。
二、检测方法更新
1. 重金属检测
新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作为重金属检测首选方法,检测限较原子吸收法降低1-2个数量级。六价铬检测采用碱溶液提取-比色法,提高检测准确性。
2. 有机物检测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增加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优化提取净化流程。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检测项目,包括多氯联苯、二恶英等。
3. 微生物指标
新增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病原微生物检测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
三、质量控制要求
1. 现场质控
每批次样品需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采样工具每点清洗,防止交叉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需现场测定空白值。
2. 实验室质控
每20个样品插入1个质控样,包括空白样、平行样、加标样。重金属检测需进行基体加标回收,有机物检测需进行替代物回收率测定。
3. 数据审核
建立三级审核制度,现场记录、检测数据、报告结论分别由不同人员审核。异常数据需进行溯源分析,确保数据可靠性。
四、报告编制规范
1. 报告内容
新增土地利用历史、周边污染源分布等背景信息要求。检测结果需附方法检出限、质控数据等详细信息。
2. 数据表达
检测结果采用干重表示,同时注明含水率。未检出结果需标明方法检出限。数据修约严格执行有效数字规则。
3. 评价标准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选用相应标准,农用地采用《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建设用地采用《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五、实施注意事项
1. 人员要求
采样人员需持证上岗,实验室检测人员需通过方法确认考核。项目负责人需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且具有3年以上土壤检测经验。
2. 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设备需定期校准,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进行期间核查。挥发性有机物检测设备需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3. 安全防护
现场采样人员需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实验室操作人员需严格按规范使用通风柜等防护设施。危险化学品管理执行双人双锁制度。
以上就是关于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修订的全部内容了,聚检通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CMA、CNAS双重资质,可为企业提供规范的土壤环境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