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4922-20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解读
一、标准基本信息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9日。
发布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23年7月1日。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归口部门: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人:由国内实验动物领域的专家及相关机构共同起草。
二、标准内容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
等级分类:
普通级动物(CV):不携带对动物和(或)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F):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大和(或)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无菌级动物(GF):动物体内无可检出任何生命体。
监测要求:
监测频率:
普通动物:每三个月至少监测一次。
SPF动物:每三个月至少监测一次。
无菌动物: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取样要求:应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取样数量根据群体大小确定。
检测项目:
必须检测项目: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等级确定时必须检测的项目。
必要时检测项目:相关行政部门要求时、本病流行时、进出口时或特殊实验要求时需要检测的项目。
结果判定:在监测的各等级动物中,如有某项指标不符合该等级指标,则判为不符合该等级。
三、标准作用
实验动物生产单位:为实验动物的生产和繁育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动物符合不同实验需求。
科研机构:为科研实验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减少实验误差,提高科研结果的可靠性。
质量检测机构:为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检测提供了统一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
进出口管理:为实验动物的进出口提供了标准化的质量依据,确保符合国际标准。